close
隱藏的邏輯

書名:《隱藏的邏輯》(The Social Atom)
作者:Mark Buchanan
出版社:天下文化
配合哪週主題:社會互動。(10/28)

心得:
  社會互動最基礎要行程的要素必須要有兩個(以上)的個體才能進行,而互動的過程會因為個體的儀表、身分地位等不同而有所影響,這也讓我們一般人往往會覺得互動的過程因為有「人」這項變動的因素置入其中很多行為即變的無法解釋或無從歸納起;然而,真的是這樣子嗎?
  布侃南在第一章即開宗明義寫到:「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個體在行為上或多或少會有不同,卻在行為上會趨向某一個方向而形從某種組織或結構,一方面是為了不要讓自己成為特立獨行的一端,一方面也是尋求匿名性的類型化。作者在書中有舉出數例在學術界的研究都發現:某些看似沒有辦法推理的社會現象其實有著在簡單不過的互動邏輯隱藏其中,我們要發現其中的規則並不難,只要掌握住群體中大多個體所擁有的共同性便可發現其中的奧妙,只要有群體聚集的地方就可以找到一個符合大多數個體在此團體中行動的通則,畢竟這是個人依據社會而習得而來的「社會學習」,有時我們會認為是自己所獨立完成的決定,卻有可能忽略了自己所處的環境、情況以及社會結構這幾個要素,個體的決定不會皆都是來自個人的理性選擇,這其中必然摻雜了許多外顯的因素而我們卻不自覺,而我們也會有不理性的行為像是之前的蛋塔熱、環保購物袋搶購到今年國片《海角七號》熱潮,有時會因為多數人的行為或言論而影響了那些尚未接觸這些資訊的個體。
  作者也談論到了人為何會產生合作、歧視、利益交換等行為,人不像物理中的原子,人會有情緒、自由意志,而會隨情況而作出機動性的抉擇,就歧視為何產生,主要是因為可能某些少數族群中的人帶有某些特殊的標記,而當其他人在與這些帶有標記的人互動時產生不愉快或合作不順利等情況時,其他人就會相聚在一起進而去排斥少數族群,這種以偏概全的想法正是將歧視情況推波助瀾的最大心理因素,而我們更會藉由言語上的批判、行動上的抵制來強化歧視向現象;更可怕的是,這種非理性、沒來由的歧視一旦被有心人士操弄就有可能發生像猶太人大屠殺、南斯拉夫內戰…令人不敢置信的現象。合作部份作者提到了人們會有「利他行為」的心理,就如同 Peter Blau 的社會交換論,我們會希望從別人那得到一些我們得不到的好處,於是我們設法採取一些行動來跟別人進行交換。
也藉由相互受惠,我們發展出了社會信任。前人在面對險惡的環境時也是採取合作的方式,於是利他心理也跟著演化至今,於是在看似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下,有著利他行為的產生實在是不意外,畢竟不合作大多數人都得不到好處,如其如此?Why not cooperate?

  這本書對於剛接觸到社會學的我有著實的幫助,從一開始對社會團體、社會互動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晰,而尚有些「人是不可預測的」或「社會現象就是沒辦法解釋,這是社會的問題」等社會刻板印象;這本書揭開了我一般大眾對於自己所身處的社會現象有進一步的剖析,從個體的層次先拉高至群體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現象,再回到個體上面來討論人在心理與行為方面的抉擇是如何產生。我們往往會對於自己所在的社會網絡有著盲點,在還沒看到隱藏在其背後的規則時就先告訴自己這些現象是因為摻雜了太多變動的因素而不可解釋,可是當你真正體悟到團體或一個社會現象是會有某個一定的通則時,你看待社會事件的觀點就會與別人不同,畢竟當處於社會網絡的高點往下俯瞰時,才能將這個社會結構看的清晰且正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s910203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