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把這篇的title換成:〈愛在暹邏〉-論家庭背景型塑孩子,寂寞與陪伴之間的關係。
有人想看嗎?好啦,這是之後重寫這篇所訂的title。




The love of Siam《愛在暹邏》今天在家看完了,感動很多感觸亦多。

想起來在這星期五晚場要首映的國片《愛的發聲練習》(大S、彭于晏、張孝全領銜主演),「愛需要練習 每次都是冒險」。

其實自從選擇走上另一條路後發現自己窄化了對愛的看法,以為愛就是年輕人的專利,可是看完《愛在暹邏》後我卻發現:某幾場的練習我都失敗。


對於家人,我總是將後臺大剌剌地展現給他們,自私同時也以為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

家愛,一直都在卻也最經的起考驗,因為越吵就可以達成越多的共識,也只因為彼此在乎才會發生爭吵。

友愛,是我最大資產同時也是我所信仰最多的部分。

總是會私心地想佔有朋友的一部分,但也開始懂得尊重每個人的隱私與自己的小空間。

情愛,我想學更多讓自己be a better man(precisely speaking, a better gay)。

一時落單而將不能承受的輕-這部分的愛灌輸給別人時,那是最痛苦也最令人惋惜的。


這三種練習總是學不好;家愛幾乎是不及格,可是我仍舊對愛有玫瑰般的嚮往(rosy expectations.)

《愛在暹邏》呈現了這三方面的愛(友愛部分則沒有太多曲折離奇),雖說主軸是在兩個男孩的愛戀上但我仍覺得並不算是同志電影。

畢竟這兩個男孩是青梅竹馬而電影在最後的結局其中一個男主角的話,想必讓很多同志們失望了或是氣得握拳。

可是他們失敗了嗎?



愛是沒有一個標準定義的名詞,也不能有標準定義。

因為在台上舞者或表演者的演出方式不同,說法、語調、情感表達、臉部動作都不一樣。

藝術、文學都是主觀的,那麼-愛也是。

去練習吧,在那人海當中會有你的夥伴。

在那端等著你,同時也準備接受練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s910203rou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